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专家 > 专家风采 > 临床医学专家
编号:214154
吴阶平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2年10月12日 中国公众科技网
吴阶平

     吴阶平 (1917— )

    吴阶平,医学家,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之一,性教育的开拓者。曾在多所医学院领导临床、教学和科研工作,培养大批专业人才;发展了泌尿外科研究所;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泌尿外科专著。他在临床医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是有关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研究,这挽救了许多危症病人的生命。他对肾上腺髓质增生、肾切除后另一侧肾代偿性生长等问题的研究都有创见;并为计划生育工作改进了技术,收到很大社会效益。

    吴阶平,原名泰然,字阶平,1917年1月22日,出生于江苏省常州武进县。父亲吴敬仪善于审时处事,深得权势显赫的同乡盛宣怀(1844~1916)的器重,民国初年在沪津两地任纱厂经理、厂长。吴敬仪虽涉足官场,经商起家,对子婿前途却另有主张。吴中地区自明清以来名医荟萃。1792~1803年间刊刻的十一大卷《吴医汇讲》是中国最早的医学杂志(参见《中国医药报》总第566期)。武进人丁甘仁民初在上海行医,1916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及广益中医院,大力培植医学人才。这对乡土观念浓厚的吴敬仪不无启迪。他认为行医是高尚事业,济世救人,又能以一技之长立足于动荡腐败的旧社会。但他经常接触外商,思想上倾向西医,尤其相信北京协和医学院(1917年预科开始招生)是最能造就人才的西方医学教育中心。在他的思想影响下,大女婿陈舜名放弃原来的工作,考进协和,成为外科医生。继之,长子吴瑞萍也进入协和,后成著名儿科专家。吴阶平和两弟蔚然、安然以及近亲30余人先后都选择了医护工作为终生事业,实现了吴敬仪所期望的医学世家之梦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吴阶平10岁前接受的是私塾教育,诵读四书五经,也学习数学、英语。他牢记不忘的警句是《论语·为政》中的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中学时代他于假期嗜读古典文学作品,如《三国演义》、《红楼梦》。他不仅欣赏情节的曲折变化,还能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现象,世态炎凉,权术诡计,观察入微。他虽是父母宠儿,却毫无骄奢习气。母亲郑霞来自大运河畔的农村,勤劳俭朴。父亲社会经验丰富,人情练达,经常对子婿现身说法。家教对吴阶平善于应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才能颇有影响。

    少年吴阶平个子不高,身手敏捷,活泼好动,爱放风筝,表演车技时,跌伤右臂,肱骨骨折脱臼,至今右臂伸展受限制,但他有股韧劲,天天锻炼,打乒乓、羽毛球,还篆刻以加强腕力和手指灵敏度。他并非埋头读书的学生,九·一八事变爆发,他积极参加抗日宣传。由于他中英文、数学基础较好,毕业前一个月,参加保送生考试,被燕京大学医预科录取。医预课程较繁重,A·博爱理(Boring)教授督课很严,中途转系的人不少。一二·九运动高潮,班上赞同罢课抗争的只有两人,他是其中之一。全班原有52人,1936年结业后考取协和医学院的仅有15名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30年代的协和医学院师资队伍雄厚,外科的劳克斯(Harokd Loucks)从1922年就来到协和,1930~1942年任教授兼主任。当时泌尿外科谢元甫教授,曾在美国接受被誉为“现代泌尿外科之父”的H·扬(Hugh Young)的培养,成为中国泌尿外科最早的奠基人。他十分重视扶植新生力量,即使是到泌尿外科实习的青年医生,也要由他亲自挑选,作为培养对象。

    迈进协和,所有的医学生无不感到压力很大。特别是一年级时淘汰率极高。医学院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,从业务学习到仪表整洁。平时的各项报告、实验记录都必须记述准确,书写工整;笔试之外,有的课程要加口试。由于学习过分紧张,睡眠不足,学生的健康状况普遍下降,患结核症者大有人在。吴阶平升人三年级不久就因患肾结核,摘除右肾。休养期间他浏览世界名著尤其是医学家的传记。他们探索真理的精神、思考问题的方法,使他获益匪浅。

    1939年秋他重读三年级。这个在低年级时年龄最小、尚未崭露头角的医学生,一跃而为班上的优秀生。他自我分析是因为三年级时开始接触临床实际,专业学习不是靠死记硬背,而要理论联系实际。他在课外参加医学院各类学术活动,聆听许多名医精辟的学术报告。他善于团结同学,曾当选为学生会主席。四年级将结束,他由于成绩优异,被选为“Studentmarshak”(学生司仪),按照协和历年传统,学生司仪的姓名镌人应用于毕业典礼的荣誉金牌。在举行1941届毕业典礼时,他手执金牌,带领毕业生进出礼堂。1941年7月1日开始,吴阶平在外科临床科室实习,住进医院工作。他接受谢元甫教授的精心培育达8年之久,也是谢元甫培养的最后一个门生。实习阶段他辛勤工作,竟又出现血尿,谢元甫以好言抚慰,加强他战胜宿疾的信心。后疾病逐渐痊愈,但他总想研究一侧肾切除之后,另一侧的代偿性生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1942年初他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,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。

    1942年1月31日,协和全体教职员工被迫撤离被日军占领的协和医学院。协和的名医、老教授如谢元甫、钟惠澜、关颂韬、孟继懋、林巧稚等相继应中央医院(1964年改名中和医院,今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)之聘,并带去一批青年医生,如周华康、冯传汉、曾宪九、胡懋华、吴阶平等来到阜成门大街的中央医院。这是1918年中国人自力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医院。开办后收支不能相抵,曾接受天主教会资助,该院事务长期处于法国修女控制之下。钟惠澜先任院监,后任院长。他立即改组各科骨干,增添医疗设备,加强行政管理引进协和优良传统,高标准,严要求,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,层层负责,使该院声誉日隆。医务、教学、科研工作全面发展,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学有专长的医务人才。, 百拇医药
1 2下一页